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bb视讯-首页|学习 | 践行绿色生活 助推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2025-10-17 11:23:22    次浏览

绿色发展不仅是国家发展方向的选择,也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选择。对普通公众而言,参与绿色发展最直接的行动就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倡导绿色生活,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新《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公民应当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该法还规定:「国家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再生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推行绿色生活方式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生活方式貌似是个人私事,但我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消费行为与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密切相关。《地球生命力报告》世界自然基金会每两年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指出,2010年全球人均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产生的生态足迹是地球人均生态承载力的1.5倍,换言之,今天的人类需要1.5个地球才能生存,其后果就是不断增长的生态赤字。报告还指出,若不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到2030年就得需要2个地球。 新《环境保护法》特别要求:「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绿色生活方式既是个人选择,也是法律义务。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包括两方面内容—— 其一是节约优先,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费,从人走灯灭、少开汽车、光盘行动、垃圾分类回收等做起; 其二是可持续消费,即有意识的用节能高效、低污染排放的产品 「替代」那些高耗能商品,倡导适度消费。广义的绿色生活方式还包括倡导生态文化和引导公众依法有序维护个人的环境权益,把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满足与环境治理更有效地结合。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政府要有所作为首先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引导公众参与生活方式绿色化。2015年11月,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以引导群众实践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其次,政府还要为生活方式绿色化提供物质基础和创造条件。比如,通过加大公共交通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其成为安全、便捷、经济的交通工具,让公众切身体会到绿色出行的「实惠」,增加「获得感」。北京在城区和京通快速路和京开高速施划公交专用道的基础上,近期在京港澳高速和京藏高速部分路段也实施公交优先政策,打通居民进城「地铁挤、公交慢、道路堵」的瓶颈,提升绿色出行比例。 再比如,《环境保护法》规定「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但是,现实生活中生活垃圾的收集和转运系统并未有配套的垃圾分类安排,这不仅让群众的辛苦「前功尽弃」,而且也会挫伤大家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为此,《环境保护法》特别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回收利用。」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有助于消除邻避困境近年来,有些地方围绕垃圾焚烧发电、PX和涉核项目的选址出现了当地群众反对在自己周边建设的邻避事件,这不仅影响了国家的产业战略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引发上述群体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与信息公开不够、公众参与不足、相关项目的科普不到位、在运项目排放不达标、公众对政府的监管不信任有关。提升生活方式绿色化水平,就要广泛开展环境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包括让公众对垃圾焚烧发电、PX等石化项目以及核电站建设有科学理性的认识,从而提高接受度。 深化生活方式绿色化,还要通过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来增强公众践行绿色生活的能动性。比如对那些环境敏感项目,与其拖到社会上议论纷纷,甚至无端猜测,引发群众不满,产生负面影响,给政府工作造成被动后再公开。还不如政府主动及时地公开,向群众 「说真话、交实底」。 推动社会方式绿色化,不是自上而下单一维度的,应该是个良性的充分互动的过程,是公众自觉自愿的自主选择。 对群众关注涉及群众利益的环境决策,应该利用听证会、座谈会、圆桌对话会等多种形式,听取公众意见,解释决策依据。我们还要鼓励和支持公众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唯有如此,公众参与才能依法有序进行,而不是别无他选只能走上街头用「集体散步」的方式表达意见。 推行绿色生活方式驱动绿色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绿色生活方式,会激发环保需求侧市场,带动环保供给侧改革,从而驱动生产和服务创新,创造出更大的绿色产业和市场。推行绿色生活方式也带来公众对更高环境质量的要求,促使政府部门实施更严格的环境监管,加速生产企业的绿色转型。垃圾「围城」近年愈演愈烈,传统的垃圾填埋处理不仅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也浪费了垃圾中能回收利用的资源。而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焚烧发电模式,国人却还有抵触。比如,今年全国就爆发了至少7起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有关的群体事件。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之所以落地难,主要是有些在运行的项目还不能做到达标排放,让群众「谈烧色变」。就在全国不少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难产」,北京一些焚烧发电项目一拖再拖的大背景下, 2年前北京门头沟鲁家山一个亚洲最大的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产。该项目日处理垃圾3000吨,解决了北京市六分之一的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处理100万吨垃圾,相当于少建一座大型垃圾填埋场。 鲁家山垃圾焚烧发电厂的顺利建设和投产得益于技术创新、信息公开和严格监管。如通过负压等一系列技术手段,确保垃圾臭味不外排,并将臭气传输到焚烧炉助燃;通过先进的烟气处理技术,各项大气污染指标检测合格率达到了100%, 大家最为关心的二噁英排放浓度远低于欧盟排放限值,每立方米仅0.010纳克,只及欧盟标准的1/10。该项目每年发电上网超过3亿度,可以满足20万市民的用电需求,减少14万吨煤炭消耗。此外,他们还从炉渣中每年回收黑金属8200吨、有色金属1600-2200吨,收益不菲。去除金属类物质的炉渣还能制作建筑材料。由此可见,生活方式绿色化,是汇聚公众力量所产生的最直接的环保压力,这不仅促进政府提升环境监管水平,也推动企业开展环境技术创新,驱动了我国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进而推动绿色发展。END来源: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3日,第11版回顾精选文章学习 | 环保出问题 板子该打谁?学习 | 生态文明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学习 | 用法治思维法治方法化解「邻避现象」最近有种生活方式很fashion生活方式绿色化:崇尚极简主义生活(请点击以上链接直接查看)点击 阅读原文,查看人民日报《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全文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微言环保了解更多阅读投诉阅读精选留言加载中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了解留言功能详情